人工智能学家
科技导报
战略前沿技术整理
作者:万赟,美国休斯敦大学维多利亚分校
人工智能诞生
2014 年英美合作的电影《模仿游戏》讲述了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60年前在二战期间帮助设计电子计算机破译纳粹德国军事密码的真实故事。不过影片的名字与图灵在电影中的事迹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来自当时英国流行的游戏。游戏中一男一女分别躲在幕后,参加游戏的人向他们两个人不断提问题,他们通过无法识别笔迹的笔答方式来回答,提问题的人根据回答来判断这两个人的性别。1950 年图灵在《计算机与智能》[1]一文中借用这个游戏做为判断计算机是否具有人类智能的标准,也就是把一个人和一台计算机放在幕后,让测试人员通过提问来判断哪一个是计算机,如果判断错误的话,就认为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具有人的智能。后来人工智能学者将图灵这篇论文中描述的计算机称为图灵机,这一测试方式称为图灵测试(注:图灵本人曾经预测随着足够多内存的出现,50年内(也就是到2000年)计算机能够达到图灵机的标准)。40年后的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为了推动图灵机的实现设立了总额为10万美元的图灵测试比赛(The Leobner Prize),每年举办一次,直到有人能够设计出达到标准的图灵机为止,结果16年后的今天比赛仍在继续。尽管如此,图灵测试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竖立起一个目标。随着几代人工智能学者的不断研究,逐渐认识到人脑的高度复杂性和计算机的局限性。这些发现帮助我们不断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