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生态贵州建设之路
贵阳市第十七中学 安万霞
指导老师 王玉菊
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文明形态,是现代文明体系的基础,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亡则文明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绿色的地球是我们人类不息的载体,只有人与自然发展协调,才能共同拥有美好的明天。如果人类真的自觉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那么就不会有植树节、环境保护日、地球日,世界禁烟日等节日,种种这些都告诫着我们要保护环境。古言说得好:“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但是几百年后的现代文明却使我们绿色的星球日渐披黄蒙灰,黯然失色。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定取得巨大成功,“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贵州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区位、良好的生态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湿润的立体气候等,加上千载难逢的开发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使贵州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天然优越条件。同时,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也是符合贵州省的必然选择。
贵州在行动!在2015年,贵州省森林面积达1.321亿亩,首次超过原有林地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又提升一个百分点,达到50%。去年,贵州省共造林712.29万亩,占目标任务400万亩的178.07%;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宜林荒山造林绿化276.1万亩;完成义务植树5880万株,四旁植树1913万株,建设公益林18.9万亩……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晴隆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致富农民与治理石漠化、恢复生态双赢;贞丰县顶坛乡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引导农民积极种植花椒,引进花椒深加工企业,“顶坛花椒”成了全国知名品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态恢复和重建取得明显成效;都匀市大力发展茶产业这一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促进了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学校在行动!我校——贵阳十七中充分利用晨会和学校广播、校报与宣传板宣传环保内容,举办学生的环保征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日、地球日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从而懂得人人应该倡导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绿色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生命之色。看群林披翠,万山青葱,那一抹绿给我们尽是欣欣向荣的美感。何必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的感叹,夕阳西下,群林尽染,“绿”是一道永不褪色的亮丽的风景线;何必惧怕严寒酷暑的降临,那层层叠叠的绿为我们抵挡炎炎烈日和冰冷刺骨的寒风。
这就是我眼中的生态贵州的建设之路。
“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实干兴省,推动跨越。”这是贵州的口号,在科学中发展,最终跟上世界的步伐。生态建设与文明发展希望在所有人心中播下根深蒂固的种子,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虽有坎坷,但也不乏收获,希望地球能一直青春永驻。我是一名很普通的中学生,我希望子孙后代看到一个美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球。其实我们能为环保做的事情很多,只是平常看你在不在意。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