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系利得金融官微团队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利得金融
利得领读
听说中国人民已经买光了美国30%的商业用地?会不会等我国人民买光了地球上的所有土地后发现大家都上。天。了?
开个玩笑,这次想“上天”的不是特斯拉而是只企鹅——社交巨头腾讯。
据报道,腾讯已向创业公司Moon Express、阿根廷Satellogic和行星资源公司投资。这三家公司都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太空初创公司。Moon Express志在将无人机放在月球表面上,阿根廷Satellogic则专注于研究卫星图像,行星资源公司则旨在探究小行星采矿。
有趣的是,微信的登陆页面也是一个人在太空眺望地球。不知道腾讯的太空梦是不是一个夙愿?
太空已成最炽手可热的投资领域之一
高盛日前高呼:第二次太空时代已经来临,它在一篇近百页的报告中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未来,人们或许可以到小行星上去挖金矿、找稀土;在外太空喝着咖啡欣赏地球;充分利用地球外充足的空间来发展3D打印、在轨制造技术(一种结合在轨3D打印和空间装配的技术)。
一颗小行星上可能藏着500亿美元的铂金。一个用于小行星抓取的宇宙飞船只需要26亿美元。小行星抓取用于获取小行星表面样本。26亿美元是什么概念?滴滴去年6月的一轮融资总额就有73亿美元。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从头开始打造一个全新的稀土矿山的成本就可能高达10亿美元。而且,得益于SpaceX的火箭重复使用,宇宙飞船的成本更是在不断下降。
特朗普已经批准NASA 2017财年195亿美元的预算方案,重提2020年重返月球的计划,并要求研究2030年载人前往火星的可行性。
高盛认为,在这个尚未被探索的领域,庞大的利润正在逐渐浮出水面。太空经济“有着长远而持久的机遇”,未来20年间,其行业规模将会成长至数万亿美元。
尽管这一市场目前还相对“小众”,但急速下滑的成本正在降低太空经济领域的准入门槛,太空旅行、小行星采矿或是在轨制造都有望成真。
太空事业风投资本涌动
2000年以来,太空相关的初创和巨头公司已经吸引了超过130亿美元。而对太空经济的兴趣在近年显著加速,单单2015年就有超过50家风投公司涌入太空领域,一年内的投资规模超过过去15年累计的全部。
太空经济中突出的关键公司有,以大型高端卫星制造著称的波音,包揽了美国所有军用卫星的生产和发射业务洛克希德·马丁,以及AT&T、 Dish Network等运营商。砸下重金虎视眈眈太空经济这块大蛋糕的则有软银,富达投资,硅谷创投机构Bessemer,还有谷歌风投。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很多小型的初创公司也得到了可观的风投。
高盛同时还给出了行业前景判断:最看好卫星互联网服务、重型运载火箭和军用卫星代工,而视频卫星服务未来五年则有可能下滑50%。
国内外科技巨头竞相杀入“太空战场”
布局太空事业凸显国内外科技巨头们的野心。比如商用卫星的布局。
特斯拉早就表示出布局太空的愿望。早在2002年,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创立了SpaceX。
SpaceX意在构建一个简单、相对便宜的可回收火箭,由此可以重复使用进入太空,使得太空旅行与现在乘坐飞机类似。2006年布局太空旅行之外,SpaceX已经确认启动卫星网络计划。SpaceX将联合谷歌发射大约700颗低空微型卫星,提供快速、廉价的网络服务,实现覆盖全球的网络。
为此,谷歌已经向SpaceX投资10亿美元。
前不久,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就准备发射一颗互联网通信卫星,不过这可价值2 亿 6 千万美元的卫星随着马斯克火箭的爆炸而损毁。
像Google、Facebook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都将公司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发射商用卫星。
商用卫星在中国马云当之无愧是第一人。在阿里自己的“太空计划”NASA——面向未来20年“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的技术研发计划中,马云与天万源实业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宇航部计划将于2017年发射全球首颗电子商务卫星“聚划算号”(阿里旗下的聚划算),通过航天科技与电商消费数据的结合,未来开启一系列包括太空农业、太空情人节甚至太空定制唱片的新玩法。
预计2017年发射全球首颗电子商务卫星——聚划算号
太空事业或是下一个风口
虽然腾讯现在的主营业务还是游戏,但随着技术应用高速普及带来的红利期结束,以及主要的公司都覆盖到主要的潜在用户群,或者虽然还有相当部分没有覆盖到,但面临技术和成本的平衡问题,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接下来的几年,又将进入一个新的焦虑期:寻找持续增长的动力。
虽然这些公司仍然可能通过业务领域的多元化而获得不错的增长,但一度被热炒的互联网+在过去一年的趋冷表明,做起来并不容易:互联网公司要想在已经存在各行各业中扮演一个重要的分利者角色,就必须为这个行业带来生产率的贡献,而这些无法通过简单的流量或资本来解决,因为这些要素的红利在过去已经被这些行业直接或间接吸纳,能够提供新的功能可能性或成本优势的技术,可能才是互联网+的关键。
同时,技术相比内容和业务,还较少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更容易国际化,如果能在技术领域建立起全球优势,阿里巴巴这样的中国公司就有机会打入全球市场,建立更强的确定性,其通往102年道路上的最大屏障之一才能被移除。
这也几乎可以预期,几个主要巨头围绕中长期技术研发的投资也将成为接下来竞争的焦点。
关于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邮箱:yuanyuan.hu@leadbank.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