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朋友们,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正是我们的新疆。我们怎么样,新疆便怎么样;我们是什么,新疆便是什么。我们肩并肩,天山将更加雄伟;我们心连心,塔里木河将更加清澈!”
艾斯喀尔·亚森在阿克苏市第七中学宣讲。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他们是一对90后的小夫妻,微信上用着情侣头像,聊天时带着俏皮互怼,一个喜欢烘焙,一个热爱足球。
他们是一对清华硕士学子,艾斯喀尔·亚森,2003年,从莎车县考上内地新疆高中班,2015年1月,取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苏毕奴尔,从博乐市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进入清华大学读硕士,2015年7月,取得文学硕士学位。
他们还写出了爆红网络的《双双清华硕士毕业的90后维吾尔族小夫妻的心里话》文章,发布不到10个小时,阅读数就达到16万,随后被疆内外各大网络平台转载,评论区里满是正能量的回复。
关于上学—他们说!
5月31日,当记者与他们谈起在学业上取得的成就时,他们说:“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的强大和稳定是我们的福气。如果没有伟大的祖国,我们不可能安稳地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更不可能离开家乡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艾斯喀尔告诉记者,他家中兄弟姐妹比较多,考上内地新疆高中班后,国家几乎承担了所有费用,这着实减轻了家中的经济负担。上大学后,他申请到了学校的奖学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心扑在学习上。
在岗位上—他们说!
“在皮山县、策勒县一些乡镇宣讲时,我看到整齐划一的安居富民房、通畅无阻的柏油马路,甚至每所房子屋顶上的热水器都是统一购置给农民使用的。”艾斯喀尔说,“地方再偏远,祖国也不会忘记。在祖国母亲眼里,她的孩子一个都不能落下,前进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不管我们在哪里,祖国一直牵挂着我们,我们是何等的幸福啊。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国!”
在单位的周转房里,记者见到了艾斯喀尔·亚森和苏毕奴尔
“我们要有感恩之心”
“祖国母亲为我们挡风遮雨,呵护我们,养育我们,但是部分青年却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没有起码的感恩之心。乌鸦有反哺之意,羔羊有跪乳之恩,青年朋友们,我们也要有感恩之心,我们要懂得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文中,艾斯喀尔和苏毕奴尔是这样写的,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关于写作动机—他们说!
“在我们的记忆里,各民族小伙伴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时至今日,仍然互相关怀、情谊绵长。走出新疆,我们深受老师、同学和母校的关怀,并未感受到自己与大家有什么不同。当时,每当发生暴恐事件,我们跟所有在内地求学的新疆孩子一样,感到抬不起头。”艾斯喀尔说。
这段经历对两个年轻人冲击很大,“当时,我们就想,需要反思的时候到了,因为我们维吾尔族青年怎么样,这个民族的未来就会怎么样。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努力为家乡正名、为维吾尔族正名。”苏毕奴尔说。
5月初,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尤其是“访惠聚”驻村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了文章。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后,在全疆各族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新疆的优秀学子,识大体,顾大局,真的很了不起,向你们致敬”“我们新疆青年的骄傲,我们维吾尔族的优秀代表,让我们努力完善自己”……
艾斯喀尔和苏毕奴尔说,他们只是说出了千千万万个青年想说的话。
文章发布后—他们说!
《双双清华硕士毕业的90后维吾尔族小夫妻的心里话》发布半小时后,苏毕奴尔的闺蜜娜依就转发到了朋友圈,并写了一段话:这是我一直特别优秀的闺蜜和她老公写的,我们都坚信新疆的明天会更好,也希望你们小夫妻俩今后的道路越走越宽。很快,娜依的这条朋友圈下收获了几十个赞。
当天早晨,苏毕奴尔的妈妈也给她打来电话,“女儿你很棒,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写这样的文章,弘扬正能量,你们说的很多话也是我们想说的。”妈妈说。
5月10日,夫妻俩写的《双双清华硕士毕业的90后维吾尔族小夫妻的心里话》这篇文章,艾斯喀尔·亚森空闲的时候,都会看看朋友圈里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评论。
在艾斯喀尔·亚森的朋友圈里,评论和私信也多到来不及回复。最让他感动的是,来自一位清华大学本科同学的留言,“她说四年的大盘鸡没白吃,大学时,他们为了尊重我,只要聚会必去门口的新疆大盘鸡店吃饭,这句话真的让我觉得很暖,也更让我认定了我回到新疆做青年工作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明智。”他说。
毕业时,听说他们要回新疆,清华大学的同学都非常不解。“在他们看来,留在北京将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我们深知家乡与内地还有巨大差距,这些不正好说明新疆就是最需要清华人的地方吗?!”苏毕奴尔的语气很坚定。
艾斯喀尔·亚森说。2003年,他考上内高班,第一次离开新疆到大连求学,一个陌生的豪华的世界展现在他眼前:色彩斑斓的城市建筑,浩瀚的大海和美丽的海滩,漂亮的校舍。小小的艾斯喀尔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一个质朴的愿望在他的心里萌生:这里实在太好了,我的家乡为什么不可以这样!
“你们也许觉得我那时那么小,怎么会想到这些,我家孩子多,如果没有内高班,我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所以我是真的在想,怎样才能回报给予我这种机会的家乡。”他说。
“以诚相待,以心交心,才能搭起真诚沟通的桥梁,才能打下团结友谊的基础。加强民族团结,关键在于真诚,在于沟通。如果我们每个维吾尔族青年都敞开心扉,主动了解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包容,就可以弥合裂痕,让石榴籽抱得更紧一些。”
新疆地处偏远,经济还不够发达,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大学生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多想一想能为新疆做些什么,能为祖国做些什么,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为创建和谐社会,大美新疆添砖加瓦!
本期编辑:曹颖嘉
本期审校:张 旭
小编微信slxy3022036043
丝路新语QQ交流群374467280
欢迎投稿:3022036043@qq.com